基金项目:四川民族学院自办科研项目(重点)“四川藏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要性、 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项目编号:XYZB18010SA。
党的十九大报告针对当前乡村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实质就是乡村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农村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就要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坚持发展与传承保护并重,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在发展中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在保护中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重要途径、重要引擎。[1]2019年课题组对四川藏区(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木里县)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的主题是“四川藏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目的是通过对四川藏区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进行重点考察,了解相关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现状、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四川藏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现状与特点
本次调研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作为考察的重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作为四川藏区的优势产业,突出体现在两个领域的融合发展中,一是民族民间手工艺品为主体的民族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二是民族文化特色古城、村寨的旅游业开发。经过对调研地区的深入考察和分析,我们对四川藏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情况形成以下几点判断:
(一)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四川藏区发挥地域特色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区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
四川藏区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是生态多样性、地理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高度富集的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地处西南边陲,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民族众多、教育水平低等原因,四川藏区工业化进程缓慢,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落后地位,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四川藏区逐渐融入全国统一市场和全球市场。在这种背景下,传统上制约工业化发展的交通区位因素、生态与地理多样性因素、民族与文化多样性因素成为发展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优势资源。四川藏区抓住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立足独特的生态、地理、历史和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取得突出成就。目前,四川藏区已经成为我国民族地区发挥地域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实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创新现代化推进路径的典型地区。
根据我们调研掌握的数据,四川藏区旅游产业发展速度继续保持高于全省的发展速度,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四川藏区在经济竞争中的优势产业。从经济和社会贡献来看,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从文化产业发展态势来看,四川藏区的文化产业已经在本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次调研的四川藏区是四川省民族文化和自然与人文景观极为丰富的地区。例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我国唯一的羌族人民聚居的自治州,是羌族文化的中心,甘孜藏族自治州是格萨尔王传说的发祥地,处处体现着格萨尔文化的精神内涵,加上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是藏族传统村寨、民居和服饰等传统文化保存较完整的地区。它们在各自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宏观背景推动下,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各自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据不完统计,2017年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270亿元,近5年年均增长达15%,远超同期GDP增长速度。从目前来看,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已建设完成的各类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数达50个,总投资金额超过40亿元,例如茂县中国古羌城产业园、四川禹王谷大禹文化产业园、阿坝浮云牧场等;正在建设推进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达73个,总投资金额超过60亿元,例如李白文化产业园、渡口记忆三线文化特色街区、稻城亚丁演艺中心、乐山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园区、中国藏茶村、北川羌绣文化产业核心基地建设等;已规划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85个,总投资金额达81亿元,例如甘孜州东路文化产业创意基地建设工程项目、绵阳华夏历史文化科技产业园、西部牧场等。从旅游业发展来看,随着基础设施瓶颈逐步突破,四川藏区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加入旅游业,全省藏区旅游年收入接近450亿元。[2]
这表明,四川藏区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均实现快速增长,民族文化和地域自然人文资源的突出优势已经体现在产业优势中。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四川藏区发挥地域特色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区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
(二)民族特色村镇在四川藏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中具有突出的引导性作用
民族特色小镇、村寨是四川藏区发展民族地域特色文化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甘孜州提出实施“做强县城”项目164项,打造特色街区,培育特色产业,形成特色文态,“做优乡镇”项目186项,围绕特色小镇,着力实施风貌改造,做到小而精、小而特、小而雅,“做美村寨”项目206项,传承乡土文脉、强化村庄管理、发展农村经济,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美丽村寨。2018年中共阿坝州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要扎实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大力实施《阿坝州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九环线、四姑娘山—卧龙旅游南环线、环红原机场旅游经济圈、四姑娘山—小金—金 川—丹巴环线、大东女国文化旅游区等建设;扎实推进四姑娘山、达古冰川创5A级景区和九寨甘海子、神仙池、黑水奶子沟创4A级景区,着力打造大九寨、大熊猫、大草原、大冰川、大湿地等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培育旅游特色小镇、精品民俗村寨、国际驿站等,做优“净土阿坝”旅游新产品,争创一批天府旅游名县。足见特色小镇和村寨在四川藏区新一轮旅游产业升级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对理塘县勒通古镇、丹巴甲居藏寨、白玉河坡、色尔古藏寨四个特色村、镇的旅游业考察表明,民族和地域特色村镇是四川藏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中增长速度快、带动作用强的排头兵也是旅游业发展中的综合性增长极。四个村镇中,理塘县勒通古镇由于开发较晚,节奏也较为平缓,所以旅游收入还不是十分突出,但其未来的增长前景极为可观;丹巴甲居藏寨由于位于康东环贡嘎山两小时和川西旅游热环线上,又处于丹巴嘉绒风情旅游区,外来投资和旅游者涌入迅速,人均旅游收入增长很快,甲居藏 寨“旅游+扶贫”模式为丹巴县乃至全州、全省甚至全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当地通过开展“民居接待”模式,鼓励动员“旅游民居接待示范户”通过政府贴息贷款,实施房屋“三改一建”工程。目前,全寨“旅游民居接待示范户”已达到23户,每户平均旅游年收入达30万元以上,并带动了80%的农户参与旅游服务行业。2016年,3个村实现人均纯月收入达到8960元,是2000年的近10倍,在全县率先实现了脱贫;白玉河坡16个村,有751户,其中有200余户从事金、银、铜工艺品加工销售,加工销售收入十分可观,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河坡乡吸引了众多游客,如果将白玉县河坡多博民族手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收入计算在内,村域旅游收入力争到2020年上亿元。这一惊人成绩背后是民族特色手工艺银饰的产业化开发与旅游体验相融合的商业模式,白玉河坡金银铜器的声誉、甘孜——白玉(拉龙措)——阿察风情小镇(帐篷城)——麻绒乡(察青松多)——白玉?河坡金属锻造工艺之乡——普马民俗风情村——格萨尔机场风光旅游线路上每天进村观光购物的游客是最关键的因素。2017年去色尔古藏寨旅行的游客达10048人,实现旅游经济收入13万元,按全寨居民计算,人均综合旅游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也实现了快速增长。如何妥善保护、有序开发各类民族地域特色村寨,将在很大程度影响到四川藏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整体前景。
(三)民族民间工艺品的生产和开发成为村民增加收入和就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民族民间特色工艺品是四川藏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甘孜州民族手工技艺精湛、内容丰富。其中最富于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手工艺主要有纺织、制陶、木作、造纸、雕版印刷、建筑装饰、金银饰品加工锻造、皮革手工艺等。未来5年,“十三五”规划将培育20多家新的工艺美术加工企业。努力建设“一走廊、五基地、六市场、一地一平台”,提高民族工艺美术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一是编制一个规划,抓统筹。进一步挖掘独具魅力的藏区文化、优秀的传统技艺,围绕民族民间手工业融合全域旅游发展方向和重点,聘请省工艺美术协会编制《甘孜州民族民间手工艺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统筹、指导全州民族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工作。二是确定一年目标,抓发展。及时下达民族民间手工业发展目标任务,各县和重点企业制定目标进度表,抓好生产组织协调,敦促企业利用旅游旺季,加大市场开拓和销售。重点跟踪掌握康定、泸定、白玉、德格等重点县目标任务进度,对任务完成较差的县进行通报。三是完成一次调研,添措施。为进一步摸清甘孜州民族民间手工业发展现状,开展全州民族民间手工业调研工作,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座谈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手艺业目前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定有力措施,切实推动产业发展。四是争取一批项目,促增长。整合资源、资金等力量,加大对成长型民族民间手工业企业的培育,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五是开展一个活动,强宣传。拟组织开展“传承民族文化。彰显甘孜魅力”主题活动,进一步宣传和推介甘孜州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提升形象,拓展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对接与合作,推动民族民间手工艺向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对稻城县“阿西土陶”、新龙县药泥面具、石渠县石刻产品品牌进行打造,成为集民族手工艺品的生产、销售、展示、观光、旅游购物、文化交流为一体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同时,为周边群众提供技能培训。稻城阿西土陶、新龙县药泥面具,石渠县石刻文化均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西土陶被誉为稻城亚丁“四绝”之一,新龙县药泥面具原材料特殊、制作工艺复杂,具有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特色,石渠县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王国”,其原材料均可就地取材,做工精细,技艺高超 , 外观精美。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形成了厚重的甘孜州民族文化。阿西土陶项目位于稻城县城所在地,距亚丁机场50km,距国道318线121km;新龙县手工艺品项目位于该县县城所在地,距即将开工建设格萨尔机145km,位于省道217线,距国道317线50km; 石渠县民族手工艺项目位于县城所在地,距青海玉树机场100km,位于省道217线,距国道317线40km。项目所在地水、电、通讯均可满足建设需求。优惠条件是享受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藏区跨越式发展 战略的相关政策、《甘孜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试行)》和一站式服务。经测算,项目建成后当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除税收等费用每年可实现150万元纯利润,并随产品知名度提高、量的不断扩大可逐年增加收入,未来,随着甘孜旅游开发的加大,市场前景广阔。项目建成后对弘扬民族文化和传承藏区传统民族工艺产品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可在实施地解决约200户、1500人左右的农牧民的就业创收。调研过程,我们特别关注民族民间工艺品对当地群众就业的促进作用。仅从调研组获得的文化产业领域相关数据来看,其就业带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阿坝州汶川映秀水磨镇很多人在从事民族民间工艺品的生产。阿坝州羌绣文化产业也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白玉河坡仅依靠银饰工艺就创造了成百上千的就业岗位。茂县兴绣藏羌文化工业发展有限公司走出了一条“农户+合作社+企业”的路子,2014年刺绣销售产值就达到了100余万元,带动每位社员每月收入700—2000元左右,占社员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我们考察过的白玉县河坡多博民族手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炉霍县郎卡杰唐卡绘画培训基地等公司,在带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就业方面也都有不俗的表现。在不用地方政府大规模投资的情况下,依靠本地民间资本和分散的小企业就创造了如此众多的就业岗位,充分说明了开发传统民族民间工艺文化产品的重大经济带动作用和就业促进作用。
(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推动四川藏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角色
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四川藏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在甘孜州康定市孔玉乡色龙村,围绕“成都后花园、康养加休闲”主题定位;坚持“ 一轴、三线、三片”+“西山东水、中名城、西大东精” 乡村振兴空间布局,依托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开发建设特色村寨的道路、旅游厕所、旅游标识、停车场、传统民族风格的家庭式酒店,维修保护传统民居和大院、培训村民从事旅游服务 的知识和能力,等等。阿坝州的阿布氇孜生态藏居、松潘县上磨休闲避暑度假村、理县?浮云牧场、羊茸哈德、小金·玛嘉沟、若尔盖?黑帐篷营地、汶川?达拉布庄园等,都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文化小镇,村镇生活设施和旅游公共设施齐全,现代服务业发达,原来的居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准大幅提升,生活方式实现了现代化转型。
以上现象表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使四川藏区广大乡村找到了一条充分发挥自身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跨越工业化发展阶段,直接与现代服务经济对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产方式跨越式发展的道路。这种发展方式,不仅对四川藏区这样的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区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其他民族地区的发展道路选择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对当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影响
考察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本次调研一项重要目的。通过深入考察,我们得出以下几点判断:
(一)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对四川藏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使四川藏区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从不同角度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产生了深刻影响。各级政府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很高。四川藏区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认定和扶持体系,以及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各地政府认识到民族文化资源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中的地位,格外重视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建筑、服饰的保护和利用。
因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引发的对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自觉珍惜,表现在当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甘孜州磨西古镇旅游产业开发中,政府对毛泽东同志住地旧址、红军长征陈列馆、金花寺、观音寺等数座佛教寺庙和磨西天主教堂等古镇文化资源倍加呵护。政府历时10年对古街的维修和保护先后实施五期工 程,严格按传统工艺修复旧址、街道、古街临街立面、佛教寺庙和天主教堂试验性修复、景区水电基础设施改造等一系列工作,为磨西古镇的旅游有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凉山州木里县木里大寺,我们看到当地政府和群众对大寺的由衷爱护,政府将周边多座传统民居纳入保护体系,进行严格保护,并有计划地迁移附近生活的人口,为木里大寺保护减压。200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色达县“格萨尔藏剧之地”称号,支持色达县格 萨尔藏剧团在全国以及美、日、英等国开展格萨尔藏戏交流和演出,弘扬藏族文化。有着二百六十多年历史的德格印经院,又称德格巴宫,现藏木刻印版三十二万块,是全世界藏文木刻印板保存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印经院,素有“刻版印刷的活化石”之誉。步入寺院中,犹如走进了藏文化的艺术圣殿,应当说,德格印经院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德格县从2018年起,将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行最后的限量保护性绝版印刷。在甘孜州理塘县某处村寨,我们感受到当地导游对符合当代生态保护要求的天葬文化的自豪感。在阿坝州汶川县的座谈会上,一位深爱羌族大歌的羌族干部,直接提出对当前羌歌大歌传承方式的反思。他认为,学校的老师来教孩子们唱羌歌还不到位,由村寨中的歌师来教才能真正传承羌歌的精髓。
这些感受和经历,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并没有让少数民族群众疏离自己的民族文化,相反,让他们更加热爱、更加努力、更加自觉地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
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群众精神世界的支撑,也是他们日常生活的意义世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使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符号、服饰、建筑风格与手工艺品进入游客视野和外部市场,少数民族的文化符号在新消费时空中,获得了新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当代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符号不只是直接进入现代市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为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强大的创新力量。少数民族文化符号通过与时尚设计和大众消费结合,借助现代设计和现代舞台,与其他文化的符号交融、整合,民族文化的内涵和边界得到新拓展。在丹巴嘉绒风情旅游区、阿坝州理县桃坪羌寨、白玉县河坡多博民族手工业有限公司等多个场合,我们都看到传统的藏绣、唐卡和堆绣工艺和图案,已经与时装、时尚 家具、家居床品的设计和生产相结合,民族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光彩,成为日常生活和时尚的组成部分。同样,在我们看来,《印象九寨高原红》、《文成公主》、《康定印象》等一系列产生了重大影响、取得重大经济收益的少数民族题材实景演出,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展示、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它们本身都是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在当代的鲜活样态。
(三)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提出了新的要求
民族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是将少数民族文化由传统社会的文化空间带入现代文化市场的过程。这一过程,既为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发展带来新的历史契机,也使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现代文化市场和多元文化竞争的激烈冲击。在原有的相对封闭的文化生态快速瓦解的情况下,少数民族的各种物态文化日渐减少,非物质文化消亡进程加剧。这要求我们,在民族地域特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同时,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文化立法、财政保障、体制创新、教育培训等多种方式实现对民族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三、四川藏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过对四川藏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进行深入考察,我们也发现,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需要逐步解决。
(一)文化产业市场开放度较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难以发挥主导性作用,从根本上制约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性作用,科学有序地培育市场、预测市场、开发市场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保证。但由于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市场普遍存在市场开放程度低,市场机制发展缓慢,导致市场投资主体发育不足,本省、区国有文化资本在重大投资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市场格局造成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市场资源主要流向国有投资主体,民营企业很难获得公平的市场投资机会和竞争条件,导致市场竞争不足,从整体上抑制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竞争力。二是由于市场投资主体竞争性不足,造成市场规律对投资行为约束不足,项目开发中求大求全、论证草率,造成投资效率低下。我们在调研过中发现,当前四川藏区在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时,有的由国有资本投资的重大的投资项目缺乏科学、严谨的论证,给投资造成很大隐患。在某地文化旅游投资已经具备相当规模、旅游收益规模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某年某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又联合政府,在某地投资打造新的民族文化旅游小镇,并预估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增加新过夜游客n万人,就业岗位n个,税收n个亿。在这个项目中,如果过夜游客实际达不到预期目标,就意味着项目的巨额投资无法收回。 我们在某县调研了解到,该县打算引进省级国有投资集团,斥资用于打造该地历史文化旅游景区。这几个投资巨大的文化旅游项目,究竟投资风险如何,有待市场证明。
(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开发中急功近利、无序开发现象比较突出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旅游景区开发中存在着急功近利、无序开发的现象,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威胁。这种现象在丹巴某地藏寨表现为道路和景区规划滞后,家庭式客栈和旅馆开发中不注意保护传统民居,使景区核心资源受损,严重影响景区各项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还表现为部分村民不遵守景区的检票规则,用私车私搭游客进寨,破坏景区管理秩序,另有一些村民则在山上私建房屋出售或出租,对景区生态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在磨西古镇,这种急功近利的现象表现为过度追求商业利益,把古镇的原有居民绝大部分迁出古镇,交给商业者经营。这些无序的现象,影响着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品质,需要政府部门介入来帮助克服。
调研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无序性开发还体现在一些政府行为中。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政府一方面要推动民族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发挥地域资源禀赋的可持续发展,但另一方面,又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收益信心不足。为快速提升本地GDP,个别县一度要求加快工业化,要建工业园区,吸纳东部产业转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这种做法仍然是急功近利的表现。能不能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能不能坚持走发挥地域特色文化和生态地理资源优势,考验着地方政府和官员的定力。我们了解到,在整个四川藏区,大部分民众希望坚持走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不希望建立工业园。
(三)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中的利益分配格局不平衡,不利于和谐发展
调研中我们发现,四川藏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利益分配格局不平衡现象也较为突出。在民族特色村寨开发中,这一现象最为明显。如在甘孜州巴塘县亚日贡乡红日贡村,由于处于产业化开发初期,没有资金积累,几乎全寨的村民都无力筹资建设家庭旅馆,所以有着巨大收益预期的家庭旅馆只有外来投资者开办,这意味着本地居民在收益分配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在著名的白玉河坡,旅游集团通过每日近万游客获取的商业收益与村民通过家庭式银器和销售获得的收益相比,高到远远不成比例。在阿坝州某县,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希望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大手笔投资开发建设,另一方面又担心面对强势的投资集团,本地政府和民众的利益得不到保护。
如果本地居民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开发的收益起跑线上就与外来投资处于不平等地位,这对增加本地居民家庭的经济收入十分不利。如果 种利益上的不平衡长期存在,就会抑制少数民族群众保护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积极性,最终也不利于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
(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面临品牌提升瓶颈制约,发展潜力受到限制
民族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现代创意与设计,给古老的民族文化符号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新的品牌,获取稳定的品牌收益,是实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对于一些享有地名声望的品牌,需要解决好地名品牌的共享和企业自有品牌的关系,形成地名品牌和企业自有品牌相互支撑、相互提升的利益格局。但是,品牌提升往往需要大量的导入资金。由家庭 和个人创办的文化企业和旅游服务企业,通常都是小微企业,资本较小,很难承担更多的品牌打造费用。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地域特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空间受品牌提升的瓶颈性制约,发展潜力受到限制。
(五)民营文化企业融资困难,产业升级受到制约
通过与相关文化旅游企业家的交流,我们深刻感受到当前四川藏区民营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企业扩大生产和提升产品设计开发受到很大制约。由于缺乏抵押品,不仅小微文化企业面临着贷款融资难的问题,就连具有代表性的民营文化企业,也因缺少合适的抵押物而无法从银行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从整体上讲,民营文化企业这种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四川藏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升级的最大障碍。
(六)创意开发人才与经营人才缺乏,制约企业发展
人才因素也是制约四川藏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看到,在民族民间工艺品开发领域,由于缺乏设计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产品的同质化和 低端化问题十分突出、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也受到很大限制,小微企业向成长为中小企业机会也受到很大限制。同样是由于经营能力和现代商业服务能力的缺乏,许多群众无法成为农家乐和家庭旅馆的经营者,外来投资者成为最大的利益获得者。创意开发和企业经营人才是当前民族地区文化创意企业最为短缺的两类人才,必须下大力气解决这两类人才的短缺问题。
四、对民族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四川藏区在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但它们所遇到的问题,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则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我们从促进民族地区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角度,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大力提高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市场开放度,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建议相关省、区在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宏观背景下,大力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市场的开放度,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一是要确立市场在原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形成市场主导资源配置、充分开放的市场发展环境,为民族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二是要进一步优化民族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市场环境,纠正对国有文化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文化企 业在投资、银行融资、税收减免和财政支持上的偏向,使各类所有制企业不分大小都能公平享有金融、税收、财政、土地等市场资源,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三是要把培养民族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和促进居民家庭收入提升融合起来,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家庭或个人参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开发,实现包容式发展。
(二)创新民族地区政府部门政绩考核方式,建构有利于民族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政策环境
建议突破以GDP增长考核地方发展成就的原有模式,建构有利于民族地区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区域发展指标体系。从而使民族地区各级官员和政府部门能够抛开GDP考核的压力,专注于研究和实施推动本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推进节奏,促进民族地区实现适合自身特点、自身节奏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以自身独特的发展模式融入国家整体现代化的进程。
(三)建构融合式公共文化服务,搭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创新平台
建议根据民族地区培育内生性文化与旅游产业力量的要求,全面升级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推动融合式公共文化服务,使公共文化服务介入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产业辅导,成为民族地区“文化富民”重要推手。
在综合公共文化服务框架下,可以建立由公共文化服务部门牵头,政府、艺术设计院校、设计师、文化企业、特色村落、少数民族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平台。合作创新平台主要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和发展,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质量、品牌和附加值。二是协助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集群的规划、培育和建设,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传播与产业化的协调发展。
(四)加强政府部门对中小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的辅导与支持
建议根据从民族地区中小文化企业自身发展能力较弱的特点,加强对中小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的产业服务和辅导。包括向中小文化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对当地从业者进行传统内容创意和形式创新能力培训、鼓励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从业者成立行业协会,提高行业自律水平,等等。
(五)加强民族特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
根据民族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中出现的人才缺乏问题,建议建立由政府专项培训、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培养、大型文化企业挂职培养、志愿者、公开招聘等多种途径构成的创意设计和管理人才培养及支持体系。依托这一体系,全面提升民族地区中小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和管理运营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实现加速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红梅,杨素丹,夏凯生,杨素婷。民族贫困山区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以渝东南地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12):276.
[2]张文。产业培植扶贫更有含金量[N].人民日报,2019-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