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主体携手共创打通“卖书的”和“借书的”边界

文化产业导刊2021-05-21 16:34

    《文化产业导刊》2020第5/6期合刊

       
不同主体携手共创打通“卖书的”和“借书的”边界

      
     文丨 朱宁嘉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为“卖书的”和“借书的”相互往来,不只提供了直接链接的工具,还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用网络思维来看待“卖书的”和“借书的”的关系,就会发现原本看似泾渭分明的文化机构和文化主体,既密切相关又相互补充。书店和图书馆都是服务于全民阅读的文化机构,都以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是全民阅读和文化产业链接上的不同节点。网络内生有打通“卖书的”和“借书的”边界的思想,并提供直接链接位于阅读和文化产业两端主体的可能。活跃在“卖书的”、“借书的”和通路上的主体:卖书的、借书的和阅读的三者,是让通路畅通与充满生机的主力。而且,原有链条在三方主体参与下,将越来越多的主体卷入到城市文化空间的创生中。不同主体携手共创,文化和文化产业的链条蘖生为共享共创的城市文化生态圈。降维打击的作用,“卖书的”和“借书的”边界问题迎刃而解。

不同主体携手共创打通“卖书的”和“借书的”边界
 
       链条蘖生为生态圈,参与各方转变发展理念
 
  信息技术的涌现和发展,为原有的发展空间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升维洞开不只是为链接买书的和借书的提供直接通路的可能,还为不同文化空间之间的链接提供可能。换言之,新的维度将为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极大地拓宽城市文化的创新空间。链条蘖生为生态圈,被链接进新的发展通路的各方,需要调适各自的观念,在自适应过程中寻求发展新可能。链条蘖生为生态圈,不仅需要打通“卖书的”和“借书的”边界,更需要参与各方秉承开放、包容、共享和克制的发展理念,积极参与期间。当然,首先从买书与借书这两个具有更多相互契合且相互补充的节点的链接开始,为整体的打通探石问路。
 
  书店作为文化企业,文化层面承担着推动全民阅读的特殊社会责任;经营层面扮演馆配商角色,在出版社与图书馆之间担负起买书代理的角色。即使在传统的松散的系统中,书店在帮助图书馆采购前,也会通过发放购书书目,调查用户需求。只是在分工明确,书店负责卖书,图书馆负责借书时代,这种以读者需求驱动的行为是不成规模的。作为书店的个体购买者和图书馆的个体阅读者,个体的需求总是最后且零星地得到满足。对于需要规模效应的采购部门,这样的群体满足,最经济的做法是在运营经费中切出一小块,以满足“你选书、我买单”的活动需求。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文化层面为广大市民提供阅读服务;经营层面通过公共资金的招标采购,委托出版社和书店帮助采购。尽管传统图书馆也提供读者需求的采购服务平台,因为读者诉求是经过线下平台这个中间环节,读者的需求往往得不到实时的满足。读者需求信息的发出,到书籍到手,有一个漫长的等待采购过程,有时甚至当图书馆提供读者个体所需的图书时,读者已经通过其它途径完成该书的阅读,且完成利用该书创造的任务。
 
  理论上,“图书馆也可以卖书,书店也可以借书”,观念的转变,克服原有位于两端借助中介服务读者的弊端,实现了服务和需求的有效对接。但是,就这样两个文化服务机构的简单对接,真正畅通都需要参与双方秉承开放、包容、共享和克制的发展理念,否则信息技术提供的链接可能,在现实的体制和利益的阻挡下败下阵来。

不同主体携手共创打通“卖书的”和“借书的”边界
 
       书店和图书馆的合作与融合,且不说采购书籍的重复如何处理,如何实现书店与图书馆的财务报销、图书实时入馆采编、购书归还破损等创造新问题将不断涌现?创新现实遭遇的问题背后,既有主体事不关己的无暇思考,更有原有体制与利益共同体的利益维护,还有创新面临巨大的风险。

       问题是在快速变化的今天,不求变则死。内生求变信号更对参与现实发展的各方,积极共创城市文化新生态。书店是卖书的,图书馆是借书的,如何打通这二者?从理论上讲,就是书店和图书馆两个文化主体,在内生求变服务城市文化的共同目标驱动下,走出舒适区,主动分享彼此的优势,基于彼此的契合,相互妥协互相接纳,开放、包容成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旧事物正是在这样的共享、开放和包容中,渐渐实现交叉与融合。交叉与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参与各方对创新空间利益重新分配采取克制的态度,既要共患难更要共享乐!
 
  阅读者需求驱动参与,协同效应再造文化空间
 
  肯定与激发阅读主体参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不只是优化图书馆采购,无意中也营造了共享共创文化。共享共创文化,要求共享一个文化空间的各色参与者,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性,不再是同一文化空间的享用者与旁观者,更是这个文化空间优化与未来的创造者。阅读主体在协同畅通图书馆与读者之间通路时,不只自身的诉求得到即时即地的满足,更激发起主体的参与与创造精神。文献资源建设的用户驱动采购思想,在信息化时代,迅速拓展为城市公民参与采购,阅读者需求演化为参与阅读各方的需求。即主体参与自身置身文化空间的事务的效应,很快溢出到城市不同文化空间。其中,以阅读者需求驱动的图书馆和书店的协同,正是溢出效应对城市阅读文化空间再造的体现。

不同主体携手共创打通“卖书的”和“借书的”边界
 
  城市文化空间的升维洞开,推动的不只是新旧文化机构运营系统的改,更是图书馆和书店自身生存空间的开拓。这个时候,书店和图书馆就必须双双转身,找到自己在升维洞开的这个城市空间中的适当位置。基于二者都具有突出的文化特色,所以在城市新的空间中,怎么样把自身的特色发挥出来嵌入到城市的这个发展空间中,并创造出更多有特色的城市文化空间。“你选书、我买单”所营造的不只是简单的城市阅读空间。在不同场景的功能拓展与转换中,相信所营造的是出乎意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新生的文化空间。我们知道许多实体书店和图书馆中除了图书,还开辟出了许多与书籍相关的产品、活动与空间。以书为核心的多元化经营业态融合创新,不只把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发挥出来,还为城市新兴文化空间的开创提供可能。
 
  伴随升维洞开的是降维打击,原本在城市中占据显赫地位的文化空间,书店与图书馆都受到影响。在新的城市空间和文化生态中,无论是馆店合作还是馆店融合,首先是图书馆和书店二者的携手链接,共同赋予城市文化空间阅读功能。我们知道,降维打击让原来的事物在新的情景下失效的同时,原有事物的某些特性将被带入到新的情景中。书店与图书馆共有的阅读功能,就这样被植入到城市的各个空间。阅读从传统的实体空间拓展至移动交通、网络店铺、微信商城、移动 APP 等虚实共生的空间,阅读文化的种子触达线上线下各个空间,成为新事物、新空间、新形态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而存在。

不同主体携手共创打通“卖书的”和“借书的”边界
 
  信息技术提升发展维度,开拓协同创新空间。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如何让文化种子散落城市不同的空间?不只书店、出版商、馆配商、图书馆、买书的、读书的等不同体,合力创建一个个开放互动且共享共创的城市阅读空间,更多城市文化主体的参与,将创建更多各具特色的不同城市文化空间:城市客厅、休闲娱乐、文化沙龙、艺术展陈、教育培训等。正是在不同主体与不同空间结合创新过程中,催生出各色新生的空间形态、空间需求、空间类型、空间功能乃至空间服务,构成了城市文化参与学习生态圈。城市文化生产与享受主体,如何在城市文化空间裂变过程中,调适自身在城市文化学习生态圈的角色,承续自身原有的优势,在协同参与城市新文化空间的再造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新的结构功能,在新的生态圈扮演好新的角色。
 
  城市文化生产与享受的主体,既可以是文化单位和机构,更是参与阅读的全体公民。政府、事业和企业单位是主体中的主力。政府是城市文化空间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顶层设计者和决策者,政府扮演的角色是鼓励与推动创新。在参与式携手共创过程中,政府主要是调动与发挥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策的出台要助推各方的合作,鼓励主体性的发挥。事业单位要勇于走出舒适区,消除惯性思维和霸权思维,充分承担起事业单位对于社会文化肩负的责任使命,以文化引领算法的规范,在科技助力转型时,特别关注科技伦理;企业单位则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利用市场运行原则,平衡创新与成本和资本的关系,克制资本趋利的特性。城市公民作为城市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一旦被激发出来,作为城市文化空间一线的享有者,对于畅通通路创新所遭遇的问题最敏感,对于现有通路问题的解决最富有发言权,无论是打通买书的和借书的边界,还是联动和链动城市文化学习生态中的各个不同文化空间,相信高手在民间。参与创新各方调适好各自的角色,能够悉心倾听其他参与者的声音,城市文化空间的再造,城市各级各类主体携手共创的协同效应终将显现!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