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化产业导刊!

般若一味 与众不同——四个天下第一与峨眉雪芽的“般若”之味论

时间:2020-11-04 16:24来源:文化产业导刊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文化产业导刊》2020第1期

     《
般若一味 与众不同——四个天下第一与峨眉雪芽的“般若”之味论》

       作者:敬城    曹操出行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

                  何群    峨眉雪芽茶业集团公司总经理


  文化旅游有三大动力效应:直接消费动力、产业发展动力、城镇化动力。而其核心则在旅游产品棗这种产品既要引得了消费市场进来,又要走得到消费市场上去。近年来,一些旅游景区在"引得了消费市场进来"的产品上做足了功夫,景区打造、文史发掘、游客接待等都可圈可点。但是没有意识到"走得到消费市场上去"的产品同样重要棗美食、美饰、美特产,口号喊得欢、同质化严重、叫得响的产品终究不多。这一点上,峨眉山做得很有特点:引得了消费市场进来的,有一匹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中国佛教名山;走得到消费市场上去的,有一盒被称为峨眉雪芽的著名茶叶。这两个品牌,相互支撑、相互借力、相互推广,实现了"引进来"与"走出去"良性互动。
 
  而就这一盒峨眉雪芽茶产品而言棗香气清香馥郁、汤色嫩绿明亮、口感清醇淡雅,清香型是也。可是放眼市场,清香型的茶产品何其多哉!峨眉雪芽最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在哪里"只有拈出这个"", 才能自树一帜,别开一面,更有力地走到消费市场上去。
 
  一、峨眉雪芽的“般若”之味
 
  有人依峨眉雪芽背靠峨眉佛山之故,谓之为"禅茶"。可"茶禅一味"究竟是什么味""一禅一世界,一茶一人生"何解"是禅机蕴味、是人生况味、是生活滋味,而或兼而有之" 没有较为固定的文化内涵,一千个哈姆雷特便有一千种解。何况,这个禅茶一味也非源自峨眉。其典出于唐代赵州和尚的著名偈语"吃茶去",宋朝圆悟克勤禅师"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辩来品味茶的无穷奥妙"之后,挥毫写下"茶禅一味"的著名书帖。[1]
 
  南宋时,日本僧人荣西两次到中国参禅,并将圆悟禅师的"茶禅一味"墨宝与《碧岩录》带回日本。这个日本和尚也不简单,他在茶与叶的亲手种植与反复煮试之后,于公元 1191 年写成了《吃茶养生记》,成为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师。或许正因为这段故事,所以圆悟禅师曾驻锡挥毫写下茶禅一味的湖南常德夹山,也被中国茶禅学会的专家考证为"茶禅敁茶道"的正宗源头。[2]
 
  别人茶禅一味,君今禅茶两味"

       这种人云亦云的跟风而动当然不
能独立持久。我们以为:峨眉山茶的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之处,不在禅法, 而在般若。般若(bō rě)是一个佛教术语,是佛法两大分支棗"般若敁禅法"中的一支 [3]。意思是"终极智慧敁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
 
  我们把峨眉雪芽之味,定义为"般若"之味棗九种茶香(即毫香型、嫩香型、花香型、果香型、清香型、甜香型、火香型、陈醇香型、松烟香型)之外独树一帜的般若味。何也" 这是峨眉山上普贤菩萨的神格、大山的性格、茶与雪雨风露的灵格、古往今来文人僧客群的品格,四个"天下第一"决定的。
 
  二、天下第一的“大行”菩萨与“般若”之味
 
  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萨中,观音菩萨"循声救苦不稍停息",慈悲之心佛界第一,所以又名大悲菩萨;地藏菩萨发大愿心"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悲愿持重佛界第一,所以又名大愿菩萨。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二胁侍,聪明与智慧佛界第一,所以又名大智菩萨。普贤菩萨代表无量行愿,行愿与理德佛界第一,所以又名大行菩萨。
 
  所谓理德与行愿,就是以智导行, 以行证智。如《华严经》中普贤菩萨自说过去的行愿:"善男子!我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行菩萨行,求一切智厖愿与智光,普照世间,愿为开示出世间智,愿令众生悉得安乐。"又如《楞严经》中"佛问圆通",普贤菩萨答曰:"最初本因,但用耳识,随念分别,能发智慧光明,普照群机,得大自在。"再如《大日经疏》提到普贤菩萨"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并与文殊菩萨作为释尊的二胁士,右主定德门,左主智德门。表示的也是佛祖对"行解并进, 定慧双修敁理智相即,行证相应""两手抓"
 
  上面经义中的这些文字,也可以通俗地表述为,文殊菩萨的标签倾向于思想、智慧、理论,普贤菩萨的标签则更倾向对思想智慧的行动力、实践力、追索力。
 
  这种行动、实践、追索,在《大乘经》中有直接地体现:"入山求道, 饥寒病疠,枯坐蒲团,是曰普贤;普贤者,苦行也。"不仅追索得艰苦, 而且行动得坚韧棗普贤菩萨在《华严经"十忍品》里提出十忍:"音声忍、顺忍、无生忍、如幻忍、如焰忍、如梦忍、如响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并指出:"若得此十忍, 即能于一切佛法无碍无尽。"正因为这种艰苦、坚韧的实践、追索,所以《华严经》说"普贤之学得于行,行之谨审静重莫若象,故好象",《理趣般若经》说"一切众生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初会即入如来藏三昧"
 
  以之观照"般若"智慧,《瑜伽经》中明确定义:"辨识智慧是消除见者和所见结合并引向解脱之道的方法,通过合一各分支的实践,不纯逐渐减少,知识之光将照亮辨识能力。"显而易见,般若智慧更倾向于行动、实践、追索的智慧。这与普贤菩萨的理德与行愿正相契合。所以我们说, 天下第一的"大行"菩萨,苦法忍慧的思想与行动都充满了"般若"之味。
 
  三、汉传佛教第一高山与“般若”之味
 
  虽然许多大名士都不吝赞峨眉山的"秀甲天下",如李白说"蜀国多仙山,峨嵋邈难匹",魏了翁说"峨眉天下秀"[4],周洪谟说"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需涉海寻蓬莱",郭沫若说"天府今成真天府,峨眉秀甲旧峨眉攨"但若据此就说峨眉山是天下第一名山,恐怕天下英雄也会不服。

       如果我们要说峨眉山是汉传佛教
第一高山呢"且看数据——
 
  在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1、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海拔 3058 米。2、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海拔 288.2 米。3、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海拔 1342 米;4、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海拔 3099 米。
 
  显而易见,峨眉山的海拔高度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位列第一。
 
  再看看国内其他佛教名山:雪窦山,大肚弥勒佛道场,海拔 800 米; 梵净山,天冠弥勒菩萨道场,海拔2572 米;嵩山,达摩祖师道场,禅宗发源地,海拔 1491 米;庐山,阿弥陀佛道场,净土宗发源地,海拔1436 米;天台山,五百罗汉道场,海拔 1098 米;衡山,释迦牟尼佛祖真身舍利所在地,海拔1300 米;狼山, 大势至菩萨道场,海拔 109 米;缙云山,伽叶古佛道场,海拔 951 米;云居山,曹洞宗道场,海拔 969.4 米;天目山,韦驮菩萨道场,海拔 1787 米;栖霞山,中国四大名刹之一,海拔286 米;千山,天成弥勒菩萨道场, 海拔708.3 米;鸡足山,伽叶尊者道场, 海拔3240 米厖在这些佛教名山中, 有且仅有鸡足山高于峨眉山。但是, 鸡足山却是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的交汇与分野之地。
 
  所以,峨眉山当仁不让为汉传佛教第一高山。
 
  为什么说峨眉山这座"秀甲天下"的汉传佛教第一高山具有"般若"智慧呢"
 
  来看中国的著名茶山:武夷山, 位于福建与江西交界处,代表为大红袍;黄山,安徽黄山市境内,代表为黄山毛峰;狮峰山,杭州西湖边上, 代表为西湖龙井;君山,洞庭湖边, 代表为君山银针;凤凰山,位于广东潮州,代表为凤凰单丛;太姥山,位于福建福鼎,代表为大白茶;庐山, 位于江西九江,代表为庐山云雾茶; 蒙顶山,四川雅安,蒙顶甘露;狗牯脑山,位于江西遂川,代表为狗牯脑茶;峨眉山,位于四川乐山,代表为峨眉雪芽;洞庭山,位于江苏太湖, 代表为碧螺春;车云山,河南湖北交界的桐柏山区,代表为信阳毛尖;敬亭山,安徽宣城,敬亭绿雪;苍山, 云南大理,苍山雪绿;还有澜沧江内外的古茶山,革登山、倚邦山、莽枝山、勐宋山、景迈山、布朗山等,代表为普洱。
 
  在佛教名山与茶叶名山的重合处,唯有一座峨眉山。佛家所谓观照般若者,谓慧心鉴达之用,其体即为般若。所以,自然的灵性与造化的智慧,赋予了峨眉山的佛香、茶香一体流芳,佛慧、茶慧一体入味,融之于山,便是峨眉的"般若"之味。
 
  四、天下第一芽与“般若”之味
 
  峨眉雪芽当不当得起"天下第一芽"?
 
  峨眉山风景区总面积 150 多平方公里,已勘野生古茶有 16 种之多。境内数万亩珍稀茶园,分布在 3000 多种野生植物构成的浩瀚林海之间, 形成了不同群落特征的林茶共生奇观。每年,3000 多种野生植物的残枝落叶大量殒落,2300 多种野生动物的残骸与排泄物入土形成堆积丰厚的腐质殖,茶园土壤中的天然有机营养源源不断地供给茶树生长,茶叶富含众多天然有机营养成分。2007 年5 月,来自欧盟的有机茶权威认证机构德国QSI 实验室深入峨眉山海拔1200 米处的黄湾乡黑水村,在实地考察了峨眉雪芽 3000 多亩珍稀有机绿茶茶园之后,带队的麦克博士惊慕不已:"我几乎跑遍了世界上所有的产茶国家和地区,到中国也走遍了著名的产茶大省,而峨眉雪芽的高山生态茶园是最棒的。资源和条件都是无法复制和不可取代的。简直就是上帝特别恩赐给你们的。"[5]  上帝之赐,此奇一也。
 
  《峨眉山志》说:"峨山多药草, 茶尤好,异于天下。今黑水寺后绝岩种茶,味佳而二年白一年绿,间出有常,不知地气所钟,何以互更。"[6]所谓"二年白一年绿",翻译成白话即是指从峨眉山黑水寺茶林采摘的茶芽,往往有连接二年带有绒绒的白毫, 间隔二年又呈翠色不带白毫,这种情形非常有规律。一芽两色,此奇二也。
 
  峨眉山位于的崇山峻岭,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千峰百峦,跌宕起伏, 茶园掩映于楠樟柏杉棕竹等之间,雾淞、雨淞、雪霁等三大奇特自然气候终年轮值。每逢农历 10 月,天降瑞雪。渐至隆冬后,白雪从山巅披落下来,高景区与中山区的森林尽被白雪覆盖。到了第二年农历的二、三月间, 即雨水、清明时节,园中的白雪尚未融尽,漫长的雪冻期灭杀了茶园中的自然病虫害。同时由于昼夜温差(高山区茶园昼夜温差大约在 16?8 摄氏度左右,中山区茶园昼夜温差大约在 12 摄氏度左右)的原因,雪野中的山茶新芽且开且合,在冬雪未融的高山林间逐渐萌发,似白雪翡翠,晶莹灵透,香凝气结,味郁芳淳。雪中萌芽,此奇三也。
 
  三奇合一,谓之为"天下第一芽"可矣。
 
  瞩目峨眉雪芽"雪中萌发,开合新芽"一节,其与普贤菩萨"入山求道, 饥寒病疠,枯坐蒲团"的苦修场景有异曲同工之似。其忍风雪、忍霜冻、忍寂寞厖则见华严十忍之坚持与坚韧。云蒸霞蔚而后新芽吐翠,霜浸雪润而后丽质天成。普贤菩萨身体力行、苦法忍慧的般若之味,尽显其中。
 
  五、天下第一流的文人僧客群与“般若”之味
 
  中国第一流的文人墨客群大多都吟咏过峨眉山。
 
  诗词名句如陈子昂的峨眉杳如梦,吾蜀有峨眉;李白的西看明月忆峨眉,归时还弄峨眉月;杜甫的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岑参的复有峨眉僧,诵经在舟中;元稹的身骑骢马峨眉下,面带霜威卓氏前;陆龟蒙的峨眉道士风骨峻,手把玉皇书一通; 苏辙的君不见峨眉山西雪千里;苏轼的峨眉翠扫雨余天,六龙西幸峨眉栈; 黄庭坚的西瞻岷山兮东望峨眉;杨万里的峨眉山下三苏乡,至今草木文章香;魏了翁的弄破峨眉山月影,帘卷峨眉千丈冈厖两字峨眉,不胜关情。
 
  而就峨眉山茶而言,茶圣陆羽不过在《茶经》中感叹了一下"茶者, 南方之嘉木也",随后在茶产地上对眉州、嘉州浮光掠影,惊鸿一爪而已, 未得峨眉之妙也。峨眉山茶真正要感谢的,是另一个姓陆的人。
 
  峨眉雪芽这一名称,相传为隋末唐初的峨眉山僧所命,这当然有其生发与演化的合理性。在一些文字典籍中,我们常常看到它的另一些名称如"峨眉白芽敁峨眉雪茗敁雪香敁清
明香"等,也不乏形象、雅致之处。而峨眉雪芽这一名称真正可以考证的出处,还得属南宋大诗人陆游《剑南诗稿》中的《同蔡肩吾何元立至叮咚院汲泉煮茶》一诗,其诗文曰:"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旋置风炉清樾下,他年奇事记三人。"至此,白芽、雪茗、雪香俱往矣,"峨眉雪芽"之名尘埃落定,并传流至今。
 
  今天,在峨眉山的僧众中,流行一种被称为佛门"三道茶"的养生茶诀。据说,这个茶诀源于南北朝时期驻锡峨眉山洪椿坪的高僧宝掌和尚"一日三啖"的食茶之法。经过数百年的饮用实践,峨眉山僧们逐渐总结出每天饮茶的最佳时间与健康养生的内在关联棗即"峨眉山三道茶"养生茶诀:"寅卯、午未、戌亥"为每天饮茶养生的最佳时辰。
 
  这个"峨眉山三道茶"养生茶诀, 也是文人僧客群智慧发觉、积累、传递、承继而成的一种"般若"之味棗 苦行味、缘觉味、追索味、识践味、智慧味。
 
  结语:
 
  我们说峨眉雪芽的滋味是"般若一味,与众不同敆"般若二字字面上看:般者,一般也;若者,仿佛也。仿佛寻常之味,却自与众不同棗这既是实相般若、境界般若、观照般若等知行合一,最终落脚到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又是普贤菩萨的神格、峨眉山的性格、茶与雪雨风露的灵格、古往今来文人僧客群的品格, 四个"天下第一"与佛法之间的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而成的独特滋味。
 
  般若一味,追寻智慧;寻常一盅, 与众不同。
 
  品味这"般若"之味,还得如赵仆初先生言:"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