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予 《投资北京》影视部
电影产业对培育和创造消费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被看作是带动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排头兵。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的电影产业在策划创作、制作生产、宣传发行以及消费群体培育等领域具有深厚积淀与优势资源,各项产业发展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但近年,国内多地大力发展电影产业,将其作为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对优势资源展开竞争,加之行业整顿与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给北京电影产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也暴露出一些制约该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十四五”时期,北京将大力推进文化产业提质升级,实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电影产业是其中的重点领域。为了解该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2021 年 3 月,北京市发改委产业处对北京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度调研。
一、北京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一)电影票房与影院规模居全国前列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压抑的观影需求,在 2021 年春节爆发释放,使其成为史上最火爆的春节档,为沉寂一年的电影行业注入“强心剂”。根据国家电影局统计数据,2021 年、2019 年 及 2018 年 的 春 节 档, 全 国电 影 票 房 分 别 为 78.3 亿、58.5 亿元、57.5 亿。其中 2021 年同比增长34%。
同期,北京的电影票房也稳步增长,以上三年的春节档票房分别为 2.7亿、2.2 亿、1.8 亿,与之相对应的增长率为 23%、22%,但低于上海的 3.7亿、2.5 亿、2.1 亿票房,是全国第二大票仓。完善的基础设施、票价上涨、观影群体规模大是北京电影消费市场保持增长的重要原因。
在基础设施方面,截至 2020 年10 月,北京共有影院 266 家、屏幕1898 块、座位 25.15 万个,全市单银幕覆盖人口 1.13 万人 / 块,影院整体体量和规模位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在票价方面,2021 年春节档,北京的票价涨幅为 36%,为全国第一。对比上海,同期票价涨幅 25%,票房涨幅则为 47%。这表明北京上涨票价后,对票房的促进效果不佳,低于其他小幅涨价的票仓城市。
(二)产业资源丰富形成集聚效应
北京拥有最完整、丰富、多元的电影资源,集聚了全国优秀的电影企业、创意人才、艺术高校、影视基地以及交易平台。近年,北京注重电影产业与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5G+8K 超高清、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 等关键技术,培育和发展新兴影视业态,努力构建影视业高精尖产业结构。《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一批高科技含量的特色影片体现出北京在电影特效、CG 动画等数字内容创作领域的先锋地位。
截至 2021 年 2 月底,全国共有28592 家企业从事影视制作业务,其中位列前三位的省市分别为浙江 3153家,广东 3125 家,北京 3025 家。在北京从事电影制作的机构约 1500 余家,中国电影集团、万达、光线、开心麻花等电影明星企业均在北京落户,全国各地及世界主要影视企业都在北京设有分支机构或创作经营实体。猫眼电影专业版数据显示,2018-2021 年(不包含 2020 年),各年度票房前五位的电影中,其领衔出品企业中有 8 家企业在北京注册,领衔发行企业中有 7 家企业在北京注册,领衔营销中有 11 家企业在北京注册。优势资源集聚让北京形成强大的电影生产力,2017-2019 年,全国电影年产量在 1000 部上下,其中北京占比超过 30%,上海约占 7%。除了机构总量、产业规模和产量,北京作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电影之都,还体现在所出品的一部部精品力作,《战狼 2》《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你好,李焕英》等多部现象级的高质量影片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数量长期位列全国各省区之首。
(三)产业促进与扶持政策不断完善
北京的电影业及相关产业繁荣发展,对于加快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北京先后出台了多个影视产业促进和扶持政策,包括《北京市多厅影院建设补贴管理办法》《北京市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政策》《北京市提升广播影视业国际传播力奖励扶持政策》《关于推动北京影视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为北京电影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引领和多重保障。
为加快推动影视业向高精尖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影视业繁荣发展,2017 年,北京设立影视出版创作基金,为全国该领域第一支创作扶持基金,旨在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引导作用,提升影视出版作品的创作质量。2017-2018 年,扶持基金总额达 1.572亿元。2019 年,该基金被纳入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其中电影类项目细分为电影选题孵化扶持、高新技术制作扶持、剧本创作扶持、拍摄制作扶持、青年电影人才创作扶持、宣传发行扶持、艺术创新奖励、优秀影片奖励,涵盖电影从选题到上映的多个环节。为解决影视等文创企业普遍存在的轻资产、融资难问题,2017 年,北京推出“投贷奖”联动体系,企业不仅可获得低利率、高效率的贷款,还可进行股权、债券融资。
(四)加快“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
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与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背景下,北京电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传播、拓展国际市场。同时,加强与海外影视产业机构合作与交流。《大鱼海棠》《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京产电影纷纷“出海”,提升了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流浪地球》在北美上映 10 余天即登顶近五年中国电影北美票房冠军,展现出北京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潜力。创办于 2011 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已成为国内外电影资源展示交流交易的重要平台。以第十届电影节为例,北京市场共有 21 个重点项目、110 个项目、46 家企业在现场签约发布,总金额达到 330.89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 7%,突破历史纪录。
二、北京电影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优势资源外流导致行业出现“空心化”迹象
近年,海口、霍尔果斯、东阳、新沂等城市,为吸引影视企业入驻,围绕税收返还、核定个人所得税率、开设上市绿色通道等领域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导致北京多年培育的一些知名电影企业为享受优惠措施或满足自身上市需要,外迁至当地或落户一批重大项目,核心财务结算也放在当地。例如,为享受十年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奖励,华谊兄弟测算后,决定在浙江东阳上市;2017年3月,博纳影业整体外迁新疆,原因在于当地政府承诺,对新办企业实施企业所得税五免五减的优惠政策,还开辟上市绿色通道;上海仓城胜强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为吸引名家入驻,实行个人所得税按核定税率缴纳,吸引了大批原本在北京居住和工作的知名影视演员、编剧设立工作室并在当地缴税。调研中,博纳影业、华策影视等知名电影企业负责人均表示,外地的很多优惠政策对企业来说吸引力很大,同时北京在人才落户、私家车等方面的管控也阻碍了一些电影人才进京落户。曾以处女作《路边野餐》震惊华语影坛的青年导演毕赣,在考虑影视工作室落户地时,就没有选择影视资源最丰富的北京,而是最终在上海落户。
益学广通影视传媒负责人提到,目前一些外地省市正在用一些北京没有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迁入,当地可为影视企业提供的补贴政策很多,包含上市、并购或重组、咨询等。因此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结合企业现状,给出真正实惠的补贴政策。
由此可见,重大项目、税收、人才的流失 , 导致北京电影产业在某种程度上正在形成“空心化”。
(二)电影工业化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北京在科幻、音乐、体育、游戏、战争、艺术、民族民间神话传说等电影细分领域的作品较少,缺乏展现北京特色的影像文化符号,无法满足市民的多样化观影需求,虽然“走出去”但缺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精品。其中重要原因在于北京电影产业集群优势未充分发挥。中影影视基地、铜牛电影产业园等影视园区负责人在调研座谈中提到,北京的影视基础设施尚有缺口,制作流程的工业化水平较低,制作工艺的标准化程度不高,这既限制了电影制作的整体水平,也制约了以技术表现为主要支撑的类型电影的发展。
此外,一些影视园区的产业配套实力薄弱,虽然北京拥有相当数量的摄影棚,但囿于规划和新增产业禁限目录,缺少符合当今影视拍摄需要的大型多功能摄影棚,满足不了新锐电影、大型影视的拍摄需求。
(三)产业链延伸带动力不足
与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相比,北京电影产业链条较短,向上游或下游的延伸不足,整体效益不高。虽不乏爆款作品,但以作品为核心的二次开发能力薄弱。北京一家以动漫和电影衍生品制作为主的碧海映像影视公司负责人表示,影视产业与小说、游戏、音乐等内容产业的联动较少,优质资源的辐射价值未能充分发掘,服装、汽车、日用品、教玩具等制造业与电影产业间的战略性联动开发更为欠缺,产业对区域文旅的带动效果不明显。而在美国电影产业总收益中 ,20%来自银幕营销 ,80% 来自非银幕营销——后电影产品。电影品牌可开发的商业价值极其丰富:除影片的海外版权、家庭录像制品、电视播映以外 ,还包括与影片内容相关的图书出版、服装鞋帽、海报、珠宝、游戏、玩具、文具、日常用品、原声音乐和主题公园等。
(四)产业发展有垄断苗头
在资本的推动下,超大企业已渗透至电影产业的上中下游,通过在排片、宣发、口碑传播等环节布局占据绝对优势,导致一些原本优秀的影片很难进入市场,大众观影趋向单一。今年电影春节档期间,电影《人潮汹涌》的导演饶晓志在社交平台发布长文希望院线能够多排片。一些看过影片的影评人和观众都认为这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但因为院线的排片率过低,又是在大年初一上映,与其他影片竞争较大,因此排片很少,导致很多观众无法看到这部电影。而前几年,也曾多次出现导演或制片人
呼吁增加某部影片场次,甚至出现“下跪求排片”,以引起院线和市场关注。华策影视负责人在调研中谈到,政府应该关注电影产业中巨头企业,尤其是一些互联网企业正在形成的一枝独大态势,挤占了原本具备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的生存空间,造成市场垄断与不公平竞争。希望有关部门为电影产业营造公平的营商环境,促进良性竞争。
(五)专业化技术人才出现断层
电影产业普遍存在人才结构失衡,发行放映与演艺人员的比例高过服化道和后期制作等技术人员,尤其是视效及技术开发等专业人员极度缺乏。聚集多家影视企业的朗园负责人表示,随着数字制作技术的发展,电影后期制作在产业链中所占的比重和作用不断上升,但视效企业的盈利空间受到前期制作环节的挤压,在后期制作环节投入的资金与其产出的价值不成正比,产业整体盈利能力弱,导致人才大量流失到游戏等其他暴利行业,加之我国影视教育渠道单一,未注重培养视效专业人才,导致人才供给出现结构性断层,只能过多依赖国外技术团队。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中国电影产业的“卡脖子”问题。
(六)国际化程度依然较低
北京电影各类评估指标名列全国前茅,并已步入国际市场,但仍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导演、创作团队、影视作品、影视企业及影展和交流活动。参与调研座谈的电影企业负责人大多认为,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依然较低,国际合作中也处于边缘位置,与北京的国际知名度与国际交往中心地位不匹配。与此同时,企业在海外拍摄会遇到外汇、税收、材料审批等问题,影响拍摄进度,消耗资金。
三、推进北京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提升政策精准度与效率
电影产业对于政策的依赖程度较高,政府部门应为其实行积极高效地扶持与管理服务,成为北京打造全国电影产业高地的重要组织保障。一是借鉴上海、江浙、海口等电影产业集群区域在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与措施,以“前期、小额、多笔的方式,给予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作品奖励”,取代“映后、大额、一笔奖金的方式,奖励影视作品”,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二是整体提升北京电影产业管理服务的时效性、精准性、便捷性,以及政策反应速度和推动落实的效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维护和壮大电影产业的中坚力量,避免电影人才的流失,进一步推动中国影视行业整体发展。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线上、线下影视作品版权的保护和侵权惩戒力度。
(二)探索建立电影制作的工业化标准
一是整合影视领域的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影视龙头企业等优势资源,组建研究团队或机构组织,从创作理念、剧本审核、投资机制、拍摄流程、影视技术等层面,建立中国电影产业制作标准体系,对硬件设施建设与人才培养给予政策支持,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巩固北京在影视产业的领先地位。
二是支持电影公司充分挖掘素材库资源形成版权,推进 IP 商业化、产品化、产业化,推动 IP 与音乐、游戏、动漫等延伸发展,建设若干以 IP 运营为核心的文化景区和特色小镇,组建业务覆盖电影、新媒体、出版、音乐、音像、游戏、主题公园等各细分领域的国际娱乐集团。
(三)促进科文深度融合培养技术人才
一是瞄准电影产业发展趋势,鼓励北京电影产业接轨国际数字影视后期制作最前沿,加大影视拍摄后期关键软件及技术研发,建立影视特效高端实验室、视效企业合作联盟等,推动先进技术等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抢占影视科技创新高地。二是鼓励高校、企业开展影视高端技能人才培训,加大对视效、音效、剪辑、调色、配音、三维动画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的职业培训。支持基础道具、灯光、摄影、设计、服装、化妆等企业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加大影视高端生产设备和消费终端设备研发生产。三是支持 CG 特效制作、剪辑制作等在京发展,培育壮大若干引领产业技术发展潮流的数字影视制作企业。
(四)完善产业投融资体系
一是考虑引入银行、国有担保机构等风险承担较低的机构,探索在电影制片过程中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实现电影产业与金融保险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机制和中国特色的电影完片担保机制。二是进一步加强文化创意产业“投贷奖”联动,建立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机构、社会投资机构参与北京影视业发展的撬动作用,促进“投贷奖”向影视业源头延伸。三是围绕影视内容创作、拍摄制作、后期效果、宣传发行、资本运营、版权交易、装备制造等重点环节和中高端价值链,着力优化对骨干影视企业和成长型影视企业全流程的支持与配套服务。四是设立中小影视企业发展基金,遵循政策性导向和市场化运作原则,支持中小型影视企业发展;建立信贷激励机制,引导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五是加大影视企业上市奖励扶持力度,探索建立影视企业上市孵化平台,引导本市影视企业有针对性地在各类资本市场融资,形成影视企业上市的北京板块。
(五)鼓励多元化类型与题材创作
一是扩大奖励基金与扶持政策的受众面,除了弘扬主旋律,相关奖励可向科幻、文艺、体育等类型以及独立制作的作品倾斜。二是鼓励微电影创作,打造拍摄联盟,以此塑造多元、丰富、包容、大气的北京文化形象。三是为青年导演的创作、拍摄、上映排片提供绿色通道,促进艺术院线、教育院线等特色院线的建设,通过完善产业链下游,带动上游发展,努力营造更为宽松与多元的创作氛围。四是出台政策鼓励电影作品展现北京符号、京味特色,体现北京文化资源中符合当代主流价值观的元素。
(六)打造与大国首都相匹配的国际影都
一是用好“两区”政策,推动一批具备较高制作水准与艺术审美、符合海外观众观影习惯的影片开展对外交流与贸易,让北京优秀电影进一步走进国际市场,全面提升北京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二是将北京国际电影节作为北京电影产业的金名片,对标国际 A 类电影节,邀请更多国际知名电影人与机构参与,提升权威性与专业性。三是日常针对大学生、少年儿童、女性等不同受众,及艺术、体育、纪录、动漫等影片细分类型,高频次组织开展特定国家和地区的电影文化季、国际电影交流活动、知名影人影展等,最终将北京打造成为一座与大国首都相匹配的国际影都。
参考文献:
1. 国立文化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曹雨辰李辉等,《北京电影产业情况分析建议》。
2.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杨剑飞卜希霆等,《北京电影产业建议报告》。
3. 塞隆文创园 于红等,《北京电影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4. 完美世界影视公司,《北京市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5. 郎园文创园 赵春燕 王彦等,《中国电影行业当前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6.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 于丹 张佰明 车凤袁媛,《基于影视产业示范区打造北京“影视高地”核心支撑平台》。
7.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 于丹 张佰明 车凤 袁媛,《基于朝阳区中部区域规划建设北京电影高地创新区的建议》。
8. 北京铜牛电影产业园 刘国宁等,《北京电影产业现状及建议》。
9. 中国音乐产业基地中唱园区 栾双杰等,《北京电影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10. 时尚控股公司,《关于制定文化影视行业短期出租房屋政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