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化产业导刊!

从观赏到落笔:浅谈展评写作

时间:2020-11-04 16:14来源:文化产业导刊编辑:文化产业导刊

     《文化产业导刊》2020第1期

     《
从观赏到落笔:浅谈展评写作》

       作者:毛珊君  青岛市博物馆


  摘要:展评是展览艺术与观众的桥梁,是实现展览多重价值的重要手段。展评写作有利于提高博物馆人的审美、思辩与策展能力。一篇好的展评要求开篇明晰、构成完整、思路缜密等,并在此基础上耐心打磨完善。
 
  关键字:博物馆;展览;展评
 
  读完一本书写下一小段心得,或是看完一部电影在博客留下些许感想,这些开启评判思维的好习惯有助于我们逐步完善对事物的认知,愈发懂得如何发现并感受真与美。同样,对于展览工作者来讲,在赏完一场展览后写下展评既能加深对展览内涵的理解,又能提高对整个展览的体验,从而更好地学习、借鉴优秀的理念与方法,日积月累对于提高业务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本文将对如何写好一篇展评提供几点思路和建议,文中的部分引例来自笔者在澳洲进修时的研究与实践。

    Joy Hester and Her Friends(2001 年)主视觉图
 
  明晰的开篇
 
  写展评虽需要赏析技巧,但并不等同于写一篇赏析(通常只针对某一作品或某一些作品),其聚焦的是大量的、多样的作品或物件。展评的前一到两段通常会介绍有价值的展览相关背景,例如笔者曾为展览Joy Hester and Her Friends(2001 年 )(“乔伊 ·海斯特和她的朋友们”)写过评论,该艺术家虽不是寂寂无名,但也不像鲁伯特·邦尼 (Rupert Bunny)、玛格丽特 ·普雷斯顿 (Margaret Preston)、亚瑟·斯特里顿(Arthur Streeton) 那样在当地广为人知。因此,开头两段简单地给出了海斯特的生平并表明了对其艺术风格的看法:
 
  ·乔伊·海斯特是一位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女性画家。1937 年就读于国立美术学校,1941 年嫁给画家艾伯特 ·塔克(Albert Tucker)。她结婚后第六年,海斯特确诊霍奇金淋巴瘤,移居悉尼后改嫁格里 ·史密斯(Gray昐mith) 并生育两子。与病魔抗争 13 年后,海斯特于 1960 年去世。
 
  海斯特擅长人物画,尤其是肖像,她有着强大的对复杂情绪的捕捉能力。特别是 20 世纪 40 年代, 战争和癌症的阴影使她的艺术更具一份强烈的情感。《恐惧中的女人》(1945 年)代表了她艺术创作生涯的转折点。20 世纪 50 年代,她与史密斯生活期间,开始表达有关“爱”的主题:爱情、恋人与母子。海斯特喜欢用墨、水粉和水彩作画,运笔迅捷,风格简约而富有张力。
 
  这样的开头能很好地引导读者做好开始读一篇海斯特个展评论的准备。
 
  如果展览是专为某知名艺术家举办的,例如莫奈、齐白石或者徐悲鸿,只需以一种较为引人入胜的方式表明该展览的主题即可。
 
  而如果展示内容相对不常见,例如日本书法或者非洲雕刻,就更有必要在一开始就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鉴于当下中非艺术文化交流日渐增进, 摘录丽塔?利夫 (Rita Reif) 曾发表在《纽约时报》的一篇经典展评中的开头作为示例。展览内容是非洲珠饰, 对此利夫认为大部分读者都不怎么熟悉。
 
  “一个世纪前,在西非,珠饰是国王和神职人员身份的象征。技艺娴熟的工匠利用颜色鲜艳的玻璃珠和子安贝为仪式设计出美轮美奂的工艺品。53 件展品,包括皇冠、面具、包具和雕像,极有可能创作于公元1870 年到 1950 年间。大部分创作者是位于现今尼日利亚境内的约鲁巴工匠。其余由位于喀麦隆区域的巴米利克、范和巴母的手工艺人缝制。该展位于曼哈顿 76 大街东 20 号天巴伦画廊,直到 6 月 28 日结束。”
 
  可以看出作者给予了非专业读者循循善诱的引导。然而,如果利夫的评论是发表在例如《非洲艺术》的杂志上,她大可不必提供这些基础信息。当然,交待太多的语境和背景可能会让读者误认为评论者在暗示展品的艺术审美价值较低,而相关信息太少又可能会让读者感到评论者持有一种模糊、神秘的普世价值观,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仔细斟酌。
 
  完整的构成
 
  一篇合格的展评至少包含三大部分:
 
  一、描述
 
  如前所述,不同于赏析,“描述”就是告知读者事物的外观。展评需要描述展览的规模,展品是如何陈列的:看上去拥挤在一起或疏密有致, 挂在白色的墙上或者绿色的墙上,光线明亮或在富有神秘感的光晕之下, 等等;还可以告诉读者某些作品看起来如何,例如:画中有仕女两人,其中一人手持兰花;人物线条流畅细润, 着色淡雅。
 
  二、分析
 
  “分析”则是向读者阐释整个展览的某些方面是如何工作,如何互动, 如何发挥影响的,例如:这些画作拥挤在一起,巧妙地传达出一种生机勃勃的力量感;按照时间顺序陈列让人一目了然,但也容易显得稍许乏味等等;以及部分如何共同组成或影响整个展览的,以笔者所作展评中的一段为例:
 
  “此展以澳籍画家贾斯丁·布莱恩(Justin O'Brien)的艺术生涯演变为脉络,展示了包含人物、静物、风景等百余幅绘画。其中有一部分宗教题材作品单独陈列于一间半封闭式展厅,虽然数量不多且风格迥异, 但与其他作品共同传达出了布莱恩对精神世界的执着追寻和对人性的探讨,艺术层面上更加凸显展览的主题,即艺术家对各种色彩的强大驾驭能力。”
 
  三、评价
 
  “评价”是为了让读者知道这个展览是否值得做,水平如何,是否值得去看。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所有的评判必须有理有据。
 
  如果阅读一篇《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或者一份报纸上的评论, 我们就会对一般大众评论有所了解。当然,有些期刊是专做艺术评论的, 包括展评,从中不难发现艺术家个展的评论与群展评论(“立体派艺术摂中国近代名家翰墨敁当代日本摄影”) 有着明显不同,与横跨很长历史时间的文化艺术展(“黄梅百年:黄梅艺术发展历程敁玛雅艺术:公元前1000 年棗公元后 1000 年”)的评论也不同。同样,“张大千绘画艺术回顾展”的评论者所面临的问题与“张大千中晚期作品展”的评论者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同的。前者会聚焦张大千的风格多年来是如何变化的,并对他不同时期的创作活动做出评价,内容更具历史意义;而后者可能会简要地把他的一些画作放在早期作品的背景中,集中深入地讨论后期的艺术风格,因此内容更加倾向分析和评论而非历史信息。
 

 
  展览中布莱恩的宗教题材代表作棗得渔神迹(1978 年)
 
  缜密的思路
 
  起草一篇展评时,请不停地问自己两个问题:
 
  1.读者想要知道什么?(需要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2.我想引发读者思考什么?(需要论点与证据支持)
 
  广义上来讲,草拟一篇较为完整的展评,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

        一、建立展评的基调,其一定程
度上取决于它将出版在何种刊物上, 因为学术杂志和大众杂志上的评论显然有着不同的基调。对此,最有成效的方法就是要尊重读者和展览的主题。
 
  二、暂定一个引人入胜的题目, 其可随内容的逐渐发展而反复推敲。类似《梵高自画像展评》或《观梵高自画像展有感》这种平淡无奇的标题尽量避免,而《梵高看着文森特》就更有意趣。当然,请确保终稿能符合标题带给读者的预期。
 
  三、文章的开篇(通常 1· 段) 应当提供比较重要的背景信息,包括艺术家的名字、所属时代、主题等。开篇部分的结尾处作者应当亮明自己的论点。随后的段落可深入细致地讨论展览所呈现出来的策划理念、展示内容、展品选择等,例如:不同于去年的自画像展,这次的展示内容更加丰富了。
 
  四、一段用2· 段介绍布展情况,包括灯光设计。某些物品更具艺术观赏性,对其一般采用聚光照明;而某些展品蕴含特定的文化价值,会有很多背景材料,例如,图文版、小册子等陈列其旁,因此多使用漫射照明。某些展览采用环境布展,目的在于再造或暗示一段历史背景,例如,在古墓复原场景背景陈列展品。而且,策展人通过选择物件来塑造展览,设计师通过特定的展示方式来协助策展人,但他们的发挥也受场馆的建筑特征所限,所以评论者也应对策展人面临的建筑物问题进行评论。有时,还需探讨各种布展材料的使用是否有助于提高参观体验。



       青岛市博物馆的展览宣传册
 
  五、基于事实,提出几项优点或亮点。例如,展品大多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如果展览包含了多个艺术家的作品,作者应该重点突出几位特别有趣的艺术家。同时,秉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在论证充分的前提下指出几项缺点。例如,指出代表某种艺术形式的文物品组占用的展线过长。


 
  六、文章的结尾需要以论点为支撑重新组织语言做实质性总结。当然引用某个艺术家或相关领域专家的评论好过简单地说“正如前文已经指出 的 ……”
 
  其他的几点建议
 
  一、观展时,尽量阅读所有墙上的文字,我们会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或发现某些文字,其实是画蛇添足。利用好展厅里的宣传册,可以参观后再阅读,然后至少再参观一次。第二次参观过程中,可以用旁注的形式简要记录下自己的一些感受或对册子中某些叙述的反应。保存好小册子, 最好也买一本展览图录,这些资料将会为写作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如果有音频讲解,可以边走边听,把认为有用的信息速记下来。而且,无论在写作中用到了文字材料,还是音频讲解,都应该在文中注明。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展厅实拍
 
  二、尽量边参观边做笔记,对展览细节的某些“突发奇想”非常容易转瞬即逝,且不能妄想大脑能记住那么多名称、时间以及展品摆放方式等等。
 
  三、虽然需要发表的展评一般都有字数限制,但写初稿时,请不要担心篇幅,先畅快地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在不增加字数的前提下根据收集的材料不断修改。
 
  四、清楚地表达观点,虽然主观性无法避免,但最好慎用类似“我认为”“我感觉”“以我看来”的说法,利用可以引起读者共鸣的细节来论证。
 
  五、如果条件允许,改好初稿后再去参观一遍展览,由此可能会刷新某些认知或给评论内容增添一些有意思的细节。
 
  结语
 
  当我们每次重读草稿时,需要想象自己站在读者的立场,考虑一下那些可能存在的持有异议的读者对论点的包容程度有多大。认真思考内容里的每一个设想,对可改之处应修尽修。艺术评论家朱利斯·德冈科特(Jules de Goncourt)曾说:“世界上被妄加评论最多的东西很可能就是博物馆里的一幅画。”不难想象, 展评写得精彩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是如果正视之,那将会是一篇有深知灼见的创作。